从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分析,今年前三个月我国宏观经济实现平稳向好开局,经济形势总体好于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均实现同比增长。一方面,显示出宏观经济顶住下行压力、稳中向好,具有较强的韧性,为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精准的产业政策、灵活的微观政策、扎实的改革政策以及具有托底作用的社会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发挥作用下,新动能、新引擎、新经济正在加快培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有望释放更多的政策和制度红利。
具体来看,在物价方面,我国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1%,控制在3%以内,属于温和通胀,不会改变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而PPI同比下降5.8%,降幅明显收窄,显示工业生产需求回升、大宗商品价格回暖。一季度公布的经济数据回暖,也减轻了部分投资者对于经济可能陷入“滞胀”的担忧。预计今年央行还会采取降息、降准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在货币方面,3月末,我国M2增长13.4%,M1增长22.1%,增速明显加快,显示经济中流动性相对宽裕。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93万亿元。其中,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67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表明央行通过积极放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增长力度很大。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先期披露的部分一季度经济数据已经提前显示我国经济开局良好。比如,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2%,增速同比回升2.4个百分点;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一季度出口同比逐月回稳,1至3月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下降4.2%、下降0.8%和增长0.9%。
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还说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得到较好地平衡和协调。201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第一季度的数据回暖说明稳增长政策开始发挥作用,内需明显改善,出口见底回升。特别是从2015年3月开始实施的地方债置换计划,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利息负担,消除了地方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可投资资金量。2015年,我国已经完成3.2万亿元地方债置换,今明两年还要完成数万亿元置换额度。通过置换地方债,短期、高息的地方债变为长期、低息的债务,有利于稳增长政策的实施。随着国家重大工程包的陆续批复和开工建设,基建投资有望继续支持我国经济回暖。
2016年,供给侧改革将有突破进展,而周期性行业去产能是首要问题,一些诸如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里强制去产能的公司,将面临更大财务压力和经营困难,实施债转股将大大减轻还本付息压力。这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经济和股市的影响,堪比2015年财政部推出的地方债置换计划。
今年是深化改革的大年,继供给侧改革、债转股方案出台之后,地方国企改革正在提速。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以混合所有制为导向的国有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将加速,整体上市以及整合重组等将是地方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和债转股“三位一体”方案已经完全成形,这将化解企业债危机,将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基本排除,我国经济有望继续回暖,各方信心有望继续稳固。
展望二季度,随着地方债置换的进行,地方政府投资增速会有效提升,更多的基建工程会开工,我国经济有望企稳回升。从政府政策面来看,保增长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估计会有更多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政策出台。“北上广深”等一线楼市的火爆,已经带动了杭州、苏州等二三线城市成交量的放大,达到去库存的目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在二季度可能会有所抬头,和地方政府投资一起带动经济增长。
整体看,今年一季度开局良好,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趋势,大幅下滑的担忧已经基本消除。随着地方债置换的进行,地方政府投资增速会有效提升,更多的基建工程会开工,我国经济基本面回暖,大大提振了投资者信心,加上政策暖风频吹,预计今年二季度经济会进一步企稳回升。